上海纪实频道
《纪录片编辑室·72小时》
每周三19:30 播出
为你呈现
《72小时》的人生故事
NO.4
《新天地地铁站》
上海纪实频道 播出
上海有将近400多座地铁车站,新天地地铁站就是其中之一,是交汇了10号线和13号线的地下车站。
一列列高速行进的列车,承载着行色匆匆的乘客,不着痕迹地把他们的故事带到了上海的各个角落。
72小时,我们和无数人说了你好,和无数人说了再见。而这些你好和再见中间,都是人生既平凡又生动的喜怒哀乐。
▼
如果不是在站台上碰到了这位乘客,我们也许不知道,上海绒绣,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也和其他手工艺一样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。
“现在没有人学了,学校也关掉了。我们现在就是说,如果有一切的机会,都是借一切的机会,尽可能地告诉大家,就是说上海本地还有这样一个工艺。”
▼
88岁的老先生在银行做了几十年,05年的时候做了肺癌的手术。痊愈以后,就和太太结伴到处旅游。
太太说,可能是因为先生属马,所以天生就爱到处跑。
▼
仇阿姨的先生3年前因病去世,孩子也已成家,人生的后半程就这样只剩下了她一个人。
“全部算好的,反正没事做,我一个人。就这样靠时间消磨一些时间,消磨自己。”
一个人过的日子,多出来的那些时间就变成了孤独,负担。
一个人走过的路,藏着的是掉下的眼泪,爱过的人。
好在仇阿姨天性乐观,她说即使是一个人,也可以是快乐的,那就快乐地过吧。
▼
地下车站里,看不到日出日落,往来的乘客就是时间的交替。
有人顺着人群,朝九晚五。也有人逆着人群,赶着下班高峰去上班。
从小时候开始,他就背着比他还高的大提琴到处走。
现在,拉大提琴成了他的主职,作为自由职业者在各个地方演奏,赚不了什么大钱,养活自己倒是足够了。
我们问他,大提琴这么大,搬来搬去会不会不方便,他开玩笑说,早知道这么麻烦就不学了,但是下一秒就表示习惯了就好。
习惯就好,从很多人口中说出,或许是一种无奈和妥协。在他这里,我们听到的却是,对于大提琴的执着。
▼
朱先生朱太太从小就生活在附近,一路走来,相知相识相伴 。
他们说年轻的时候,谈恋爱,两个人还要隔得很远。现在反而,不管在哪儿都手牵着手。
“那个时候我们不兴这样手牵手的,我们现在老了倒手牵手的。”
▼
然而距离似乎从来不会阻隔爱情。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,携手走过8个年头。
太太来上海出差,正好赶上生日,于是先生为了给太太一个惊喜,特意赶来为她庆生。
我们问了一些有关爱情最稀松平常的问题,比如第一次约会是什么时候,刚开始是谁追的谁。
而最动人的,却是先生回答问题时,一直看着太太的眼睛。
▼
这个大叔一直在地铁大厅里看电视。
原来他每天都会来这里等在附近上班的太太。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已经等了将近三年。
家里的孩子都已成年,夫妻两个人,出门打工,做的是清洁工作。他说,这也是为了孩子减轻一点负担,出门在外,能节约就节约一点。
▼
来自重庆的他在上海打工已经快有十年了,孩子由老家的父母带着。
他说再看看这两年,如果能继续奋斗就继续,不能的话就要回到重庆。到时候想着把在上海学到的东西能拿回家发展发展。
▼
奋斗,这样的词,以千姿百态的方式,在这座节奏繁忙的城市里被提及。
比如他,独自一人来上海学习音乐,希望毕业以后可以留下来工作。
又或者她,白天在医院上班的医学院学生,晚上还要回学校继续学习。
或许正是对于梦想的追逐,对于家人的爱,让这些奋斗有了鲜活的生命力。
我们在地铁站里遇见的,有善意,有分享,有幸福,有孤独,正是这一切构成了我们的72小时。
这样的72个小时,很难被衡量长短。
它只是三个昼夜。它却是无数人的三个昼夜。
人生宛如雪花,独一无二的细节构成的却是我们见过的形状。
(文 | 本集导演:董玲俐)
本集摄制组成员
导演:董玲俐
摄像:毛皓宇,常无忌,黄山
录音:赵景岩,黄白寒
每周三晚 19:30
上海纪实频道
《纪录片编辑室·72小时》栏目